冷庫作為儲存生鮮、藥品等易腐物品的核心設施,其低溫密閉環境與復雜設備系統,使得火災撲救遠比普通建筑更具挑戰性。一旦發生火情,若處置不當,不僅會造成重大財產損失,還可能因低溫環境突變或有毒氣體擴散引發次生災害。本文將從應急響應、技術特性、后續處置三個層面,系統探討冷庫火災的妥善解決方案。
一、應急響應:分級處置與專業協同
冷庫火災的應急響應需遵循“分級啟動、專業主導”原則。當火情初起時,現場人員應立即按下手動報警按鈕,切斷制冷機組、氣調系統及照明電源,防止電氣故障引發二次燃燒。同時,利用庫內二氧化碳滅火器或干粉滅火器對火源進行初期壓制,避免使用水基滅火劑導致設備短路或庫板保溫層損壞。例如,某冷鏈倉庫曾因誤用水槍撲救,導致庫內聚氨酯保溫層吸水膨脹,修復成本激增。
若火勢蔓延至制冷機房或氣調設備區,需立即疏散周邊人員并設置警戒區。這類區域通常儲存高壓制冷劑(如氨、氟利昂)或化學吸附劑,受熱后可能發生爆炸或釋放有毒氣體。此時,應迅速聯系專業消防隊,并告知庫內儲存物質特性及設備布局,為后續救援提供關鍵信息。
二、技術特性:低溫密閉環境下的雙重挑戰
冷庫火災的撲救難度源于其低溫密閉與設備復雜的雙重特性。一方面,庫內長期處于-18℃至4℃的低溫環境,普通消防水帶在低溫下易凍結,影響滅火效率。專業消防隊需采用預加熱型水帶或干粉、氣體滅火劑,確保在低溫條件下正常作業。
另一方面,冷庫的密閉結構導致煙霧難以排出,能見度極低,增加救援人員定位火源與被困者的難度。尤其是配備氣調系統的冷庫,庫內氧氣濃度長期維持在3%-5%,一旦發生火災,缺氧環境會加劇火勢蔓延速度。救援時需佩戴正壓式空氣呼吸器,并利用熱成像儀等設備輔助定位火點。此外,冷庫的保溫材料(如聚氨酯泡沫)燃燒時會產生氰化氫等劇毒氣體,需嚴格做好人員防護。
三、后續處置:損失評估與系統修復
火災撲滅后,冷庫的后續處置需兼顧損失評估與系統修復。首先,應聯系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庫體結構、制冷系統及氣調設備進行全面檢測,評估保溫層、庫板、制冷管路的損壞程度。例如,某冷庫火災后發現庫板連接處因高溫變形,導致冷橋效應加劇,能耗提升30%,最終需更換整庫庫板。
其次,需對制冷劑泄漏、電氣系統短路等隱患進行徹底排查。若使用氨制冷系統,還需按照環保要求對殘留氨氣進行無害化處理,防止二次污染。最后,根據檢測結果制定修復方案,優先恢復氣調系統的密封性與制冷效率,確保冷庫重新投入使用后能達到設計存儲標準。
冷庫火災的妥善解決,是一場與時間、低溫、有毒環境的三重賽跑。唯有通過科學的應急響應、對技術特性的精準把握,以及嚴謹的后續處置,才能最大限度減少損失,守護冷鏈物流的生命線。隨著行業技術的不斷進步,未來冷庫的安全設計將更加注重防火隔離、智能監測與快速響應,為這場“低溫保衛戰”提供更堅實的保障。